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首页

HOME

    学院新闻

    ok138cn太阳集团529举办2025年青年博士学术沙龙
    作者:李建鹏时间:2025-10-12点击:

    近日,ok138cn太阳集团529在阳光校区崇文楼303举办了2025年青年博士学术沙龙,学院7名博士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沙龙由副院长刘方荣主持,院长谭燕保教授、汪仕辉书记、副院长罗绮伦和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学院新进博士李睿的报告题目是“古尔纳小说中的流散书写与世界主义认同”。李博士介绍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当代英语世界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去国离乡的流散(diaspora)”为主要书写对象,因其对世界文学的突出贡献,2021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学界广泛认为古尔纳的“流散”与“世界主义”有密切关联。李博士从世界主义视角出发对其作品中的流散书写加以分析,呼应了当下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主题,不仅为理解跨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也为应对当下逆全球化、排外主义思潮,拓展世界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崭新的思想资源。

    另一位新进博士谢易专业方向是语言学。他分享了自己刚刚发表的国际期刊论文“Investigating social media-driven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for teachers’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mapping review社交媒体驱动的技术增强型学习在教师持续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系统性图谱综述”。他首先介绍了综述论文的五种核心类型、应用场景、写作方式,接着详细讲解了自己这篇论文的写作背景,材料收集、整理和取舍过程,写作方法,写作规范,以及如何和国际期刊编审交流等。

    田禹博士主要关注汉语语法。他的主题是“Probing into the Prototypical Features of the Monotransitive Constructions i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现代汉语单及物构式原型特征初探”。他首先列出了一些人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句子如“这棵丁香谢了不少花”“电厂里坏了一架马达”等,分析了这些句子在语法上的奇特之处。接着介绍了学界在这方面的争议和各种观点的不足之处。最后,田博士认为对于汉语中的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用构式语法理论来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构式理论明确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词汇意义会跟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出现如“产生、发生、出现、离开、消失、消亡”“获得、失去(隐喻性)”“差异(量级性)”等不同的拓展意义。

    张守慧博士带来了她的国社科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加州宪法第14条修正案与美国居住隔离‘合法化’”。她以20世纪60年代加州黑人居住隔离状况为起点,介绍了加州《加州公平住房法》的出台过程与目的---终结少数族裔在租赁和购买住房过程中的不公平和歧视。接着介绍了法案激起的社会影响:加州成为全美最早颁布公平住房法的州之一,但是白人群体强烈抵制并出台了《加州第14条宪法修正案》,这个修正案使加州白人获得了在房屋租售中合法歧视的权利并引起加州社会分裂和动荡,最后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定才彻底终止加州居住隔离。张博士得出结论:加州宪法第14条修正案揭示了美国民主政治的深刻悖论---民主并非天然导向平等与自由,其制度与话语若被资本和偏见操纵,便可能演化出合法化歧视的机制。

    史沛分享了她对红楼梦服饰的研究成果---虚写霓裳入俄境:红楼梦服饰诗学再现。她认为《红楼梦》中服饰描写分为实写与虚写。实写侧重具体名物制度,虚写则借助比喻、联想和意境渲染,营造人物形态与哲学隐喻。虚写服饰以“无”生“有”,通过模糊性和多义性构建开放意境,彰显其不可触及性与美学价值。她接着用具体的例子说明由于文化差异《红楼梦》中虚写服饰的开放意境与多义联想在俄语中面临巨大的翻译难度。最后史博士认为由于文化意象的不可移植性和语言世界图景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意象替代”策略”找出“文化近似值”,在可理解性与文化特定性之间找到平衡,再造意象。

    陈芬老师分享的题目是《重探善的脆弱性:经由世界文学与努斯鲍姆对话》。她从“为何重探善的脆弱性”谈起,分析了当代社会对善的脆弱性的回避引发的伦理困境,努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的思想能够正视并深刻阐释脆弱性,但该思想作为对西方古典资源的投射,亟须走向世界文学场域,拓展其面对异质文化和后世文本的阐释力。研究从思想溯源开始,揭示善的脆弱性进行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然后通过八部世界文学作品从病态心理、女性、阶级、种族等方面剖析善的脆弱性思想如何在文本中得到印证与挑战。通过与世界文学文本的对话,努斯鲍姆善的脆弱性思想得以重塑。未来对善的探索,应该在不同文化的智慧中寻找创造性的张力与融合,从而为时代的动荡生活提供更丰富、更有韧劲的精神资源。

    李顺亮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论文“哈维·费尔斯坦戏剧中性别越界人物伦理焦虑的复杂化”。李博士主要研究美国性别越界群体的伦理焦虑。他首先介绍了美国性别越界群体引发关注的社会背景,然后分析哈维·费尔斯坦的戏剧《Torch Song Trilogy》中性别越界者Arnold的伦理选择和焦虑。Arnold是个男同性恋者。他的性取向受到母亲的否定和柔性施压。为了自我认同,获取社群支持,他在舞台上以Drag Queen(男扮女装)身份谋生。戏剧中另外一个人物ED则选择用“双性恋”外衣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以换取家庭环境的相对和谐。李博士得出结论:随着社会发展,性别越界者的伦理焦虑从“生存”转向需要获得“社会承认”,通过双向理解,双向教育,性别越界者才能和自己、和家人实现真正的和解。

    本次沙龙采用的形式是每位博士分享结束后,老师们可以现场提问并讨论交流。老师们都非常积极,认真聆听博士们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和博士们现场交流彼此看法。

    谭燕保对博士们的报告做了详细点评,她希望博士们能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拓宽视野,树立高远目标,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汪仕辉强调老师们做研究要关注国家的政策方针,要同国家战略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同时也要结合学校特色,方能在国家课题立项上开花结果。

    最后,刘方荣强调了每年举办青年博士沙龙的目的,她希望博士们能够每年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学习,产出新的成果,让自己的研究不断线,同时也在国家课题立项上有突破。她还对后续科研工作作了安排,要求老师们也要不断学习研究,提升科研能力,积极撰写论文,申报国家级项目,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和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分享: